“400米,140米,30米……”昨日凌晨1時35分58秒,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成功地“相擁親吻”。
事實上,為了這歷時7分12秒的成功對接,航天部門已經在地面試驗臺進行過不下1000次模擬試驗。而位于杭州的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為空間對接機構綜合試驗臺溫度場分系統提供了一整套溫場隔熱軟罩,從而使“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各種狀態得以進行模擬試驗和驗證。
昨日,記者特意趕往這家企業,探詢杭州制造與航天航空領域成功對接的密碼。
杭企接軌航天領域
“地面模擬試驗必須在太空的仿真環境下進行,這就需要一個軟罩,能在地面隔絕大氣環境,完全模擬出真實太空的環境變化。”昨日,杭州富士達特種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應建明對記者說,太空環境復雜多變,太陽照射時高溫度超過100℃,有時又低于零下100℃。
什么材料制成的隔熱軟罩,可以經受這樣的考驗?
應建明說,這個隔熱軟罩是由幾十張薄如蟬翼的低溫絕熱紙加上極薄的金屬膜復合而成。其中的關鍵點就是低溫絕熱紙。
“這種紙能耐得住上千攝氏度的高溫,也能在零下一百多攝氏度的環境下完全隔熱,具有極大的稀缺性和高技術要求,被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領域。”應建明說。據了解,這種特種紙目前在國內僅有富士達一家企業可以制成,在國外,也僅有英美兩國的跨國巨頭能夠獨立生產。
昨日,記者在富士達的生產基地,見到了這種“低溫絕熱紙”的廬山真面目。它看上去有些透明,摸上去又薄又軟,掂一掂分量輕飄飄的。
一般的紙張每平方米有80克重,好一點的新聞紙大約60克重。而這種低溫絕熱薄如羽翼的紙每平方米的重量和厚度,讓人叫絕。應建明說,制造這種新材料的核心難題,就在于超薄或者超厚。
擁有這么尖端技術的特種紙,售價自然不菲。普通紙張一噸賣幾千元,貴一點的也不過幾萬元,但是這種低溫絕熱紙,每噸售價高達幾十萬元。
“產品的科技附加值非常高,從原材料到成品,有三四倍的利潤。”應建明說,富士達的300多家客戶不僅來自國內各地,還有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海外的客戶。
尖端科技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造紙術起源于中國,而且是改變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當應建明在2003年創辦富士達的時候,尖端的特種紙幾乎全部被跨國企業巨頭壟斷。
“2005年,沈陽一家生產特種設備公司的總工程師來杭州,尋找一種低溫絕熱紙做保溫材料。當時國內只有美國一家公司有這種產品,價格非常昂貴。”應建明說。
獲取了這一信息,應建明第二天就跟這位工程師一起飛到沈陽,只為了看一眼這種低溫絕熱紙。
返回到杭州后,應建明與他的科研團隊立即開始攻關,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就研制出了樣品。盡管沒有完全達到美國產品的工藝標準,但是方向摸對了。
這一切,源于應建明在浙江省造紙研究所十幾年的科研積累,讓他接觸到特種紙行業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
終,應建明成功研制出超細玻璃棉阻燃型低溫絕熱紙,并獲得國家專利,打破了國內低溫絕熱材料長期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填補了中國市場的空白。
“我們產品的技術水平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應建明說,這一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不僅能為相關企業提供更廉價、更優質的低溫真空多層絕熱結構功能紙,豐富了低溫絕熱結構材料的選擇、拓寬了功能紙的應用領域,還為提供我國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材料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這種尖端科技產品不只運用在航天、航空等前沿科技領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它的身影。
比如家家戶戶都在用的天然氣,它的倉儲、運輸都要先進行液化“壓縮”,但經過“液化”的天然氣的溫度低到-167℃。這就需要一種能夠真空保溫的特殊材料為它“保溫”了。
應建明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倉儲、運輸天然氣的罐體就像一個普通的熱水瓶,在內膽和外膽的夾層里,需要包裹上一層低溫絕熱紙,才能起到非常好的保溫效果。
“生產電動汽車的比亞迪也曾找過我。因為電動車依靠鋰電池作為動力,但鋰電池在使用時,溫度不能超過70℃。而汽車在運行過程中,發動機的溫度高達700℃。這就需要低溫絕熱紙對鋰電池進行保溫了。”應建明說。
“浙江制造”
不斷服務尖端科技領域
“承擔研制任務的絕大多數企業還是國有企業,但是也有少數民營企業。目前我們對接機構上的部組件,都是自己研制生產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如是說。
事實上,在這次舉世矚目的“太空一吻”的背后,除了富士達的身影之外,還有杭氧提供了相關的冷凝空分設備。此外,寧波天安集團也向“神八”提供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神舟八號飛船圓滿成功發射時,德力西集團由于為此次發射提供了低壓電器等相關產品,得到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正式邀請,前去現場觀看。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說,“浙江制造”為“神五”、“神六”、“神七”、“嫦娥一號”、“天宮一號”等航天工程提供了服務。“隨著國家航天、航空等國防軍工領域合作項目對民資的開放,越來越多的浙江民企進入這個領域。”上述負責人說,德力西集團、正泰集團、人民電器、東方防腐設備和飛策防爆電器等浙江民營企業,已連續10年服務航天事業。
上述負責人說,十年服務航天路,也是一條“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的轉型升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