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消費和品牌塑造關系淺析
“達芬奇造假門”被曝光后,即刻被消費者關注,引發業界舌戰,甚至被國外相關媒體和貿易網站轉載。 國外媒介認為,“達芬奇造假門”給專門做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外國企業敲響了警鐘。筆者認為,“達芬奇造假”絕非個案,也絕非偶然,“達芬奇”盯住的只是中國市場日益高漲的奢侈品消費,盡管市場規模難與大眾市場消費規模相媲美,但由于競爭者少、利潤高,壟斷性強,便可以“天價”競賣,而消費者缺乏品牌消費意識,兼以有“崇洋”、“高價高質”等虛榮心作祟,因此,受騙上當也在所難免。
“造假門”由來已久 引發深層反思
其實,“達芬奇”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是家具行業的丑聞。縱觀整個中國市場,乃至全球,隱藏在大眾消費之后的“洋品牌”、“假洋鬼子”數不勝數,消費欺詐事件一直沒斷,相關曝光報道也不勝枚舉。例如:2005年的某芯片品牌造假,2006年某著名地板品牌造假,2009年的某著名奶粉品牌造假,2010年某重汽造假等等。這些消費欺詐事件,嚴重傷害了消費者的感情,影響了市場秩序,不但沒為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相反,引發了市場崩潰,導致企業破產和品牌的銷聲匿跡。
縱觀這些事件,凸顯了兩個核心問題:從消費市場審視,消費者如何看待品牌價值,并正確評估和理性消費?從品牌塑造來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從實際出發,構建怎樣的品牌價值并與市場需求共鳴?
“達芬奇造假門”被曝光后,即刻被消費者關注,引發業界舌戰,甚至被國外相關媒體和貿易網站轉載。 國外媒介認為,“達芬奇造假門”給專門做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外國企業敲響了警鐘。筆者認為,“達芬奇造假”絕非個案,也絕非偶然,“達芬奇”盯住的只是中國市場日益高漲的奢侈品消費,盡管市場規模難與大眾市場消費規模相媲美,但由于競爭者少、利潤高,壟斷性強,便可以“天價”競賣,而消費者缺乏品牌消費意識,兼以有“崇洋”、“高價高質”等虛榮心作祟,因此,受騙上當也在所難免。
“造假門”由來已久 引發深層反思
其實,“達芬奇”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是家具行業的丑聞。縱觀整個中國市場,乃至全球,隱藏在大眾消費之后的“洋品牌”、“假洋鬼子”數不勝數,消費欺詐事件一直沒斷,相關曝光報道也不勝枚舉。例如:2005年的某芯片品牌造假,2006年某著名地板品牌造假,2009年的某著名奶粉品牌造假,2010年某重汽造假等等。這些消費欺詐事件,嚴重傷害了消費者的感情,影響了市場秩序,不但沒為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相反,引發了市場崩潰,導致企業破產和品牌的銷聲匿跡。
縱觀這些事件,凸顯了兩個核心問題:從消費市場審視,消費者如何看待品牌價值,并正確評估和理性消費?從品牌塑造來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從實際出發,構建怎樣的品牌價值并與市場需求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