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所要談論是其中第二種論斷:能源成本對很多本土生產廠家而言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引述這位志向遠大的衛生紙大亨的話說:“能源效益是消費用紙業效益的一個強有力的參考指標。只有對能源成本進行有效的管理,造紙廠才能取得成功。”
與商業領域中的很多企業不同,制造業廠商無法將能源成本傳導給消費者。高科技明顯是個例外,但其他大多數制造商的競爭籌碼完全就是價格。
以衛生紙為例,假設一家造紙廠生產一卷衛生紙的成本為10美分,售價15美分;而每卷衛生紙每漲價1美分,該廠商所售出的衛生紙數量就減少20%。因此,若一卷衛生紙的成本若突然上漲至11美分,那么該制造商要么利潤降低,要么銷量降低。在任一種情況下,能源成本都將吞噬制造商的利潤。
紙漿和造紙產業中的能效所起到的不進則退的關鍵作用解釋了為什么像金佰利公司(Kimberly-Clark)這樣的公司要建立規模可觀的業務,?廣泛采用熱電聯產設備,這些設備基本上比大型傳統礦物燃料發電廠的能效高出50%。
在康涅狄格州,金佰利的新米爾福德工廠(New Milford Mill)采用清潔燃燒的天然氣供應工廠內所有電力以及熱力需求,而且還有多余電力供應給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用戶。其在新聞稿中稱:
“熱電聯產設備在有助于減少康涅狄格州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同時,也將控制該地區居民和企業的能耗成本。此類設備將滿足金佰利公司15兆瓦的用電需求,將這部分功率讓給該地電網內其他商戶和居民。另外,金佰利的熱電聯產設施終將達到20兆瓦的發電能力——足以給3.5萬戶家庭供電——同時允許金佰利更好地控制自身經營成本。”
如紙漿造紙業這樣的制造業中的能源效益催生出了被稱為“需求響應”的機制,也就是向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沒有用電的消費者付費的做法。需求響應機制帶來的額外收入為制造企業提供了一個的動態平臺來強化生產成本控制。
林賽·奧斯?。↙indsay Austin)在博客“設備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中有一段有關需求響應的不錯的介紹性文字,闡述了向選擇不用電的用戶反向付費的歷史邏輯依據。
“發電廠和一些國家機構為用電戶提供資金安裝高能效設備,這樣做有助于控制高峰時段用電負荷,而驅動電價上升的正是高峰時期的高負荷。相對于建設新電廠以趕上用電戶的低能效設備所催生的用電需求,協助用電戶進行設備升級所消耗的成本相對更低。但還是有很多用電負荷是無法以成本集約或為人所接受的方式永久性縮減。
“所幸其中一些用電負荷或可以在不影響生活便利或生產營業的情況下得到臨時縮減。當電網壓力過大或電力批發價上漲超過特定水平時,就可以啟用這種機制。需求響應機制就是在需要削減負荷時向放棄用電的用戶按度或功率付費。在一些需求響應方案中,擁有合格的備用發電機的用電戶還可以響應號召運行發電機,從而接受報酬。這樣做相當于削減電網的用電負荷。此外,用電戶也許還可以選擇對削減負荷進行提前“競標”,這就相當于中心發電廠提供的發電量。當電力批發價飆漲時,這些用電戶將是第一批因為削減需求而獲得補償的。”
需求響應機制的成本效益顯著,得到了工業客戶的好評,美國很多州都已嘗試復制這一模式,將其應用于商業用電戶。工業需求響應機制向商業界的普及,導致人們對“需求響應”的定義問題產生了激烈的爭論。
例如,利益相關者似乎在付費以使用戶減少用電的邏輯依據上無法達成一致。為減少發電時造成的空氣污染而設計的需求響應機制不同于以降低發電成本為目的而設計的機制,兩者有著不同的原則、遵守的法規。這一分歧給需求響應機制造成了巨大的難題。例如在紐約,參與需求響應機制所需的資質以及參與者所收到的激勵政策水平在過去幾年中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動——通常伴隨著很大的爭議。
大的爭議已經削弱——或完全消除了——需求響應電力機制中分布式發電的角色。
如凈計量電價、標準化互連和其他激勵政策對用電戶投資于分布式發電技術,如高能效的熱電聯產或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等,起到了鼓勵作用。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2007年,美國用電戶已經安裝有1,200萬臺分布式發電機,總發電能力約20萬兆瓦。
要不要自己發電?這是個問題——至少在商用需求響應機制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