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的生物質精煉技術,正雕琢著原本粗放的造紙產業。在傳統造紙業的主流程下,其多元化、精細化的未來逐漸浮現。
中國造紙學會理事長陳學忠日前表示,作為高效、低污染、低能耗的生物技術,生物質精煉將使傳統的制漿造紙企業轉型成為生物精煉企業,不光生產紙漿、紙和紙板,還生產生物質材料、化學品、生物能源等。
造紙行業的“冰火之歌”
隨著電子媒體的興起,書寫紙和新聞紙的市場需求有所下降,互聯網降低了紙張在全球范圍內的使用率,現在很多企業的內部溝通都是依靠電子郵件。電子商務和電子簽名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紙張的使用。
日本造紙聯合會公布的全球主要國家造紙業績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歐美主要國家的紙與紙板生產繼2011年之后,再次跌破同比水平。
近些年,歐洲紙業聯盟(CEPI)主要國家的業績下滑明顯,美國紙業主要品種的業績也風光不再。
與在嚴冬中尋求突圍的歐美紙業相反,中國、俄羅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造紙產業發展迅猛。
“從規模上講,中國造紙產業已超過美國。”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馮文英如是說。
近10年來,我國造紙產業發展之迅速,從統計數據上便清晰可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規模以上造紙企業2587家,工業總產值(當年價)1398億元,利稅總額140.1億元,資產總計2240億元。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造紙生產企業2620家,工業總產值(當年價)6911億元,利稅總額557億元,資產總計6990億元。
然而,快速增長的背后是隱憂。陳學忠表示,傳統制漿造紙工業的特點是耗用大量的生物質原料和化學品,產品單一,主要生產紙漿、紙和紙板。此外,高能耗、高污染以及產能過剩,亦成為籠罩在本土造紙行業頭頂上揮之不去的陰云。
魅力可期的“吃干榨盡”
無論是業績下滑的歐美造紙產業,還是發展與隱患并存的國內紙業,都面臨著轉型之困。而日趨成熟的生物質精練技術,正成為業內的共同期望。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項目工程師徐明表示,在生物質精煉這一概念出現之前,造紙行業其實很早就已經開始注重綜合利用,比如在制漿造紙的同時生產一些化學品,并實現能源回收,有的造紙廠可以實現能源自給。
隨著生物質精煉技術的發展,傳統制漿造紙企業有望轉型為集約化的生物質精煉廠,在利用木材等生物質原料生產紙漿產品的同時,還可以生產出更為精細、多元的產品,例如高附加值的生物質燃料和化學品,如乙醇、碳纖維、聚合物等。
據了解,世界紙業巨頭之一的芬歐匯川集團正在芬蘭建設以木材為原材料、年產能為10萬噸的生物精煉廠,其設計與傳統的化石燃料相比,生物柴油產品將使運輸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80%。
我國山東太陽紙業則另辟蹊徑,投資3000萬元建立分廠,從事木糖醇相關的衍生品生產。
通過生物質精煉技術,還可將廢棄物制成板材。“紙箱中含有不少塑料成分,直接焚燒處理會產生有害氣體,但這些塑料可被處理為黏合劑,代替含有有毒物質甲醛的膠黏劑,和紙質成分一同被制成木塑復合板,可以用在家具或其他板材上,更為環保。”馮文英說。
尚存障礙的大產業化
據多位業內專家介紹,造紙企業轉型為生物質精練廠,目前大多還處在實驗室研究、中間階段試驗或產業化示范階段,大規模產業化依然存在一系列障礙。
相關人士表示,首先是原料的獲取,哪些品種適合作為生物精煉的原料,如何有效收集和運輸,怎樣降低成本。這些因素都要統籌考慮,必須保證原料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源源不斷的供給。
徐明指出,以造紙為基礎,實現多元化、精細化的生物質精煉,還存在檢測手段和生產技術方面的問題。
與徐明同項目組的研究人員段超進一步解釋道,與造紙有關的檢測技術早已成熟完備,而生物質精煉需要對更多生物質成分進行精細檢測和分析,因此也需要檢測技術和設備的豐富和改善。
在生產技術方面,“造紙生產線原本已經是完整獨立的,要想轉型為生物質精煉生產線,就不可避免地有所補充和改變,有的甚至需要另建分廠,這就需要相應的設備、人才和管理。”徐明說。
段超表示,造紙業相關科研人員目前努力的方向,就是在原有造紙生產線的基礎上,通過盡可能少的改變獲得大的效益。
對于如何破解上述問題,徐明表示,由于生物質精煉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而細致,因此需要各種技術的交叉,以及各個科研和產業領域的合作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