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看好印度制造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7月12日報道,印度電子產業協會統計,印度家電市場規模2016年度達到125億美元,在過去5年里增長至約兩倍。到2020年度,有望達到約206億美元規模,比2016年度增長六成。
報道稱,莫迪政權對于吸引外國企業投資持積極態度,7月1日各邦之間不同的間接稅被統一為“商品服務稅(GST)”。有望起到簡化跨邦業務的稅務手續、易于優化工廠和倉庫的選址等效果。

《印度時報》等當地媒體7月4日報道稱,全球大電子產品代工服務企業鴻海預計將自2017年起在印度多投資50億美元。報道稱,鴻海將建立智能手機等的供應鏈,作為對歐美的出口基地加以利用。鴻海董事長郭臺銘2015年曾在印度表示,到2020年前在當地建設10家~12家工廠。在2017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再次表示正在討論相關投資。
報道稱,鴻海目前在印度已擁有多個基地,被認為正為小米和OPPO生產智能手機。此外,鴻海還成為美國蘋果手機在印度進行本地化生產的候選代工企業,有必要配合當地需求擴大產能。
印度擁有龐大的市場,其人口近13億,與中國相當,龐大的人口為其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當地處于中國大約1990年代初期的水平,這為企業在當地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印度現任總理莫迪是一個有抱負的領導人,其在2001年開始擔任印度較為落后的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在領導該邦的時候大幅減少行政過程中的繁文縟節,引進外資,修建公路等基礎設施。用12年時間將古吉拉特邦發展成為印度經濟發達的邦,GDP增加近兩倍,并成為印度出口額的邦,占印度出口額的四分之一。
2014年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獲得全部543個議席中的282席,成為30年來擁有議會下院多數席位的政黨,莫迪就此成為印度總理。莫迪就任印度總理后,提出了印度制造計劃,大力推動各種變革,為外資進入印度設廠提供各種便利。
中國的手機企業這幾年積極在印度設立制造廠,其中的原因就一就是在當地設廠可以獲得各種優惠,而進口成品手機的話要繳納高昂的稅費,不過它們主要是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再在當地組裝成成品。其中小米在成為印度第二大智能手機企業后,近期更提出了要在印度當地建立手機供應鏈。
印度人均成本確實比中國低。據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中國企業調查數據中心近日聯合發布《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而印度約為136美元,這顯示出印度的人工成本確實要比中國低的多。
從這些方面來看,印度似乎確實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勢頭,制造業迅速發展,推動當地的經濟繁榮。在GDP增速方面,2015年印度GDP增速為7.3%,中國GDP增速為6.9%,這是印度超越中國;2016年印度GDP增速為7.1%,而中國為6.7%。連續兩年印度GDP增速超過中國,各方認為莫迪推行的印度制造計劃取得了成果,從而進一步看好印度制造趕超中國制造。
但是印度的經濟政策延續性是個問題,其每5年進行一次議員選舉,一旦人民黨不再獲得印度議院多數席位,其當前的政策是否能延續下去是個問題。莫迪在印度推行的稅收改革和“廢鈔令”均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印度央行行長拉詹的去職更是讓人對其改革產生疑問,這讓人擔心到2019年莫迪領導的人民黨是否能繼續取得議院選舉的優勢。
印度的稅費制度不透明一直都受到外資企業的詬病,2013年-2014年諾基亞在印度就因被要求繳納數百億稅款(近6億美元),這些情況都讓外資企業在印度投資存在擔心。
印度的各個邦有較高的自治權,這導致其難以形成一個整體大市場,企業在當地開拓市場的成本遠不是表面看來的那么低;印度文化極為復雜,有至少26種官方語言,存在嚴重的種姓等級,這導致企業在印度投資設廠面臨非常復雜的環境。
印度的貧富差距極為懸殊,可以說是世界之,在有“印度的上海”之稱的孟買,這也是印度的經濟中心,其1400萬人口有770萬人住在貧民窟里,可想而知印度的貧富差距有多嚴重。有人認為中國的房價泡沫極為嚴重,可是如果拿孟買來比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2016年報道指孟買海邊一套公寓300平方售價達到6000萬人民幣!
印度的人工成本并沒有預想中的比中國便宜。在印度熟練工人的工資收入達到300美元左右,其實富士康在中國工廠的工人在沒有加班費的情況下收入與這個水平相當,可是在印度如果想似中國一樣通過以收入來吸引工人進行高強度的加班卻面臨著許多的法律障礙;此外在孟買等地的外包軟件企業中,一般一個有兩三年經驗的軟件工程師月工資也要1.2萬元人民幣左右。
這主要是因為印度要找到合適的工人并不容易。印度的文盲率極高,其官方宣布的文盲率在20%-30%左右,看起來這與中國1980年代差不多,不過印度的文盲標準非常低。據了解,在印度各個邦的統計中只要認識26個字母和會書寫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了,而且45歲以上“年長者”不計入其中,中國1980年代的文盲是指識字在1000字以下。
印度經濟發展迅速的事實我們應該承認,但是也應該對其有清醒的認識,其實在1950年代的時候印度的GDP總量是超過中國的,隨后中國的GDP總量逐漸超過印度,如今印度的GDP總量卻只有中國的大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