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疑惑衛生紙怎么了,他能惹什么事。你想都想不到,傳言衛生紙“進軍”食品行業了,這讓人民捏了一把汗。衛生紙要是進軍食品行業我們還有健康嗎?接下來說說這是怎么回事吧
甘肅天水一家市場所銷售饅頭發現里面添加“衛生紙”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經寧夏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的檢測結果表明,未發現非食用添加物。 也就是說這是個謠言。
如果了解相關行業的知識,很容易就能發現市售紙漿價格及制假成本遠高于一般饅頭的銷售價格。就算真有不法分子有心造假,如果采取往饅頭里添加衛生紙的低劣伎倆,未免得不償失。權威部門的檢測結果,加上行業知識,足以打消公眾由此事件產生的疑慮。
這起網絡謠言事件,讓人聯想起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紙餡包子”事件。后者已被作為典型案例寫入大學新聞專業的教科書,說的是某電視臺記者策劃、擺拍了“紙箱餡包子”的生產過程。報道播出以后,引發輿論震驚,但經過監管部門徹查,根本沒發現市場上存在“紙餡包子”。事后涉事媒體作出公開檢討,捏造假新聞的記者受到刑事處罰。
造謠者利用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焦慮,編造和傳播不實消息,幾乎成了傳播領域的頑疾。有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的食品安全信息占45%。不光有“衛生紙饅頭”“紙餡包子”這樣聳人聽聞的惡意傳謠,也有以善意面目傳播的偽科學信息。比如,流傳經久不息的“食物相克”的說法,絕大多數都經不起推敲。
加強對食品安全領域的監管,打消公眾“舌尖上的疑慮”,固然是消減類似謠言的根本之策。然而,完全消除真實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況且,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任何關于食品安全的風吹草動都會觸發公眾敏感的神經,滋生謠言的土壤也會因此擴張。
在看到一些信息時,我們用聰明的大腦想一想,不要盲目跟風,以免觸犯法律。
在看到一些信息時,我們用聰明的大腦想一想,不要盲目跟風,以免觸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