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爆料山東濰坊市相關企業將污水通過高壓水井壓到地下1000多米的水層,將地下水污染事件推向輿論風口浪尖,一方面,萬邦達、碧水源等數只環保股應勢上漲;另一方面,造紙、化工等重污染行業污水排放監管情況也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造紙、化工行業涉高污染
“濰坊地下水污染事件中涉及化工和造紙兩大高污染企業,兩大企業的環境污染算得上是老大難問題,屢禁不止、頻繁發生,不利于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保行業研究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開展水污染治理,需從預防和治理兩方面著手,預防需從企業污染根源抓起,加大污水處理及循環利用,減少污水排放量,而對已經污染的地下水污染將是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費用的多少需視污染嚴重程度而定。”
“涉及此次污染事件的企業中,晨鳴紙業、齊峰股份、華泰股份、博匯紙業、山東海化、日科化學、亞星化學等是需要重點治理的上市公司。”該研究員進一步建議道,“該類企業應加大污水治理設備的投入,引進污水循環利用體系,減少污水排放量和排放污水的污染物質,形成可持續生產體系。”
對于此次事件,晨鳴紙業證券辦公室人員對媒體表示,造紙企業肯定是有污染的,但廢水排放達到國家標準是允許排放的,公司用于造紙的水,經過使用過濾之后,再次循環利用,循環利用至不能再使用后,經過環保設備處理,屬于達標排放。
眾所周知,造紙、化工等傳統制造業近年來都遭遇寒冬,業績表現并不理想。以晨鳴紙業為例,公司2012年業績快報顯示,2012年度公司實現凈利潤約2.1億元至2.6億元,同比下降57%至65%。公司稱2012年業績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較大的主要原因為“受造紙行業景氣度低迷影響,公司產品銷售價格低于上年同期,產品毛利率下降”。
山東海化的2012年業績預告則顯示“虧損”,預計2012年凈利潤虧損達5.2億元至5.4億元,公司表示虧損原因為“受宏觀經濟影響,下游企業需求不旺,導致公司主導產品的銷價、銷量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本身業務已經遭遇下滑,還要面臨環境污染的治理壓力,對上市公司而言可謂“雪上加霜”。事實上,制造業難免都會涉及地下水污染,“企業不是不知道會造成污染,但是治理污染需要花錢,如果要治理,當然得由公司自己買單。”環保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他建議污染物排放量少的企業可以引進水污染處理機,一些制造業密集的工業園區有必要建造水污染處理廠。馮大軍同時坦言,如果建造專門的水污染處理廠,還要考慮運營費用,成本“很難估算”。
企業、政府、公眾聯合治污染
“地下水污染防治需結合企業、政府、公眾三方力量,共同把好水污染防治的關口,三者缺一不可。”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建議企業應加大對污水處理設備的投入,政府層面應制定與現實接軌并具有警示作用的懲罰機制,公眾為自身利益擔當著監督職能,從而使污染企業不至于肆意妄為。至于監管層面,侯宇軒認為首先應將環保部門獨立于地方政府部門之外,環保部門按照企業污水排放標準條例對企業進行監察。
日前,環保部已確定將對包括19個省(區、市)的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在內的重點控制區,對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業及燃煤工業鍋爐的新建項目,火電、鋼鐵、石化工業以及燃煤工業鍋爐的現有項目,實施特別排放限值。
記者還了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規定“禁止利用滲井、滲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同時也規定“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處以罰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單位代為治理,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