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加嚴 倒逼轉型
造紙歷史悠久,是我國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與國民經濟建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具有資金技術資源密集、上下游關聯度大、要素依賴強、規模效益顯著等特點。截至2016年,山東造紙產能規模、經濟效益已連續22年領跑全國,產品質量檔次、技術裝備、生產效率和集中度等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成為亞洲重要的漿紙產業基地。
行業規模總量邁上新臺階。產能總量穩居全國首位,2016年山東紙及紙板產量1850萬噸,新聞紙、銅版紙、涂布白紙板、書寫印刷紙和木漿等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茅。資產規模效益顯著提高,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310億元、利稅106億元、總資產1670億元,分別較2005年增長1.7倍、67%和3.2倍。出口創歷史新高,實現紙及紙板出口142萬噸、出口交貨值66億元,分別為2005年的3.1倍和2.4倍。大型造紙企業生產裝備水平整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先進產能占70%以上。
大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2016年,山東晨鳴、太陽、華泰、博匯、世紀陽光5家企業入圍世界造紙百強,同時晨鳴、華泰、太陽、博匯、泉林5家企業入選中國造紙企業10強之列,中國造紙企業產量30強中山東企業占據1/3。其中,晨鳴集團年漿紙產能850萬噸,主要經濟指標連年保持全國同行業領先,躋身世界紙業10強,華泰集團是全球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太陽紙業是全球先進的林漿紙一體化跨國造紙集團,均躋身世界50強,亞太森博是國內大、先進的木漿生產企業。
原材料和產品結構明顯改善。多年來,造紙草漿比重不斷降低,木漿逐步占據主導地位。2016年,山東自制紙漿中木漿440萬噸,木漿占比由2005年的29%提高到88%。產品結構中,中高檔紙及紙板比重約占75%,其中,中高檔新聞紙、銅版紙、涂布白卡紙、生活用紙等產品品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山東造紙企業從多時的千余家已壓減到當前的200多家,去產能效果極其明顯。從企業規模看,2016年山東造紙企業平均規模8.7萬噸,是2005年的2.1倍,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9倍。從企業組織結構看,規模10萬噸以上企業38家,合計紙及紙板產量占全省90%以上。從區域分布看,造紙產能主要集中在濰坊、淄博、濟寧、東營、聊城和日照6市。
主要污染物減排成效顯著。通過加大環境治理,對重點污染源進行整治關停,山東造紙產業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6年,山東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COD)約3.5萬噸,較2005年降低80%,僅占全國的不到5%;萬元產值COD排放強度和平均取水量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0%和34%,獲得原國家環保部的高度贊揚。
技術引領 轉型升級
通過建設重大示范工程,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強化環保督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山東成功促進了造紙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深度轉變,塑造了行業的領軍者。
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戰略,不斷促進產業集約發展。山東以骨干企業為主體,積極布局建設了一批關系全局、影響深遠的重大示范工程。泉林紙業投資106億元的15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紙漿造紙項目、亞太森博二期漿線項目以及正在籌備的晨鳴集團120萬噸包裝紙基地項目、亞太森博三期林漿紙一體化等重點項目,無論在單條規模水平、技術水平、環保水平等方面都是全國領先乃至世界先進,對提高行業綜合競爭力意義深遠。同時,在差異化發展基礎上積極謀求向產業鏈高附加值兩端延伸。魯南紙業堅持“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先后開發出高檔裝飾原紙、電解電容器紙、無紡布壁紙等高附加值產品。
堅持創新驅動引領,增強發展后勁。通過多年努力,山東造紙業創新平臺建設取得較大突破,在國內率先建設了省涂布加工紙技術重點實驗室、省造紙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目前全省共創建國家創新型企業和循環經濟試點企業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重點企業參與修訂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30多項。
強化環保“倒逼”機制,層層加嚴排放標準。2003年,山東率先發布實施《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開啟了以環保標準倒逼傳統行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新路子,以嚴于原國家標準4倍至7倍的標準,分4個階段跨越8年實施,到2010年全省所有企業全部執行統一污染物排放標準,即COD重點保護區執行60mg/L、一般保護區執行100mg/L。草漿生產企業由多時的200多家減少至十幾家,徹底解決了結構性污染問題。晨鳴紙業加大投入一舉突破了制漿工藝和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華泰集團加大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新聞紙每噸紙耗水僅8——10立方,是傳統紙機的1/10,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淘汰落后去產能,兼并重組新動能。“十二五”期間,山東全省累計淘汰落后產能260多萬噸,晨鳴、太陽、華泰、泉林等大型企業主動化解過剩產能,提前淘汰國家政策規定以外的、相對落后的生產設備,為發展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同時,山東抓住國家加大淮河治污力度機遇,分步驟強制關停了1萬噸以下、2萬噸以下、5萬噸以下的草漿生產線。在兼并重組方面,山東圍繞原料資源、目標市場、人才技術等,立足實現多方共贏效果、達到整合資源和市場效應,造紙企業從多時的千余家已壓減到當前的200多家。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森博漿紙與新加坡金鷹國際集團合作成立亞太森博(山東)漿紙有限公司,是迄今為止山東造紙行業大的引資項目,成為我國大的木漿和高檔包裝紙板生產基地。泉林紙業將造紙廠開到了環保標準非常嚴苛的美國,在弗吉尼亞州投資20億美元建設秸稈漿造紙項目。太陽紙業在美國阿肯色州實施70萬噸生物精煉項目,并與美國國際紙業強強聯合,一舉奠定高檔包裝紙行業龍頭地位,極大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化經營水平。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鼓勵大型骨干企業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潮流,實施優勢互補和品牌塑造,有力促進了企業向集團化、特色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創新驅動 重塑優勢
造紙產業的轉型發展,不僅是山東傳統產業鳳凰涅槃、倒逼轉型一個縮影,也對全省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塑產業發展新優勢帶來了有益啟示。
實施動能轉換“育新”更要“調舊”。傳統產業占山東工業比重約70%,是工業的主體、財稅的主要來源,傳統產業通過創新、變革也可以迸發新活力。加快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必須堅持“增量崛起”和“存量變革”相結合,既要大力發展新動能,聚焦前沿領域,打造“增長新引擎”;又要改造提升舊動能,通過技術革新、流程再造、品牌塑造和管理創新促進揚棄納新,實現“老樹發新枝”。
環保倒逼是鳳凰涅槃、動能轉換的“秘訣”。以環保促轉型,是山東省擺脫造紙業“臟、亂、散”局面、躍升為中國造紙業強省的“秘訣”。通過環保倒逼、市場機制、法律手段,不是將企業逼進死胡同,而是倒逼行業鳳凰涅槃的有效舉措。必須把環保倒逼機制的巨大壓力,轉化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推力,深化為山東發展方式鳳凰涅槃的強勁動力,實現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的“資源—生產—廢物利用—資源再生”的良性循環。
以更大勇氣和智慧推進傳統產業領域改革。在當前供給側改革力度加大、環保逐步加嚴、轉型發展成為共識的新常態下,造紙行業“去產能”的成功實踐,更堅定了山東加快推進全省傳統產業動能轉換、轉型升級的信心和決心。深入推進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行業去產能,必須自覺地實行更加嚴格的環保、能耗、質量標準體系,以犧牲眼前利益換取長遠發展,以落后產能的“浴火”換來整個行業的“重生”。
加大科技創新引領和國際合作。一方面,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構建“政、產、學、研、金、介”多方參與的創新體系,實現內涵式發展,切實提升科技引領能力。另一方面,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行業的傳統優勢逐步弱化的同時,實施國際合作和“走出去”戰略,既有利于整合完善產業鏈條,優化戰略布局,也便于騰出更大空間發展產品研發、流程設計、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