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營銷活動中,你總會碰到一些自視清高、桀驁不馴的客戶,看似對行業(yè)內(nèi)幕、明潛規(guī)則上下通透,而在真正的行家里手眼里卻顯得特別的裝。她們要么以富麗堂皇的店面形象讓你望而卻步;要么以冰冷無情的回應讓你立馬斷了念想;還會以近乎無理的苛刻條件迫使你盡快放棄談判。跟那些每天與你擦肩而過的孤傲冷艷的美女一樣,一副看破紅塵、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
其實,這一切不過是她們用來掩蓋自己那顆極度敏感而又脆弱內(nèi)心的面具而已。事實上,她們也渴望與最廣泛的客戶建立關系。當然,她們絕不濫交。哪怕你風趣幽默如《非誠勿擾》里的葛優(yōu),因為,在馮小剛看來,她們講究的是氣味相投。但是,你真的相信除了越老越有味道的方中信,就沒人能打動她們?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這里你只要掌握了一門叫做泡學的學問,就不會象電影中葛優(yōu)飾演的挫男秦奮一樣,在同其他幾位長相平平的征婚者見面時能氣定神閑的探討多長時間做一次愛,而面對被他奉為天仙的舒淇主動的投懷送抱卻敬而遠之,唯一的一次親呢摟抱動作還要穿上厚厚的卡通服飾去完成。
好了,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么是泡學,簡言之,泡學就是一門交往的藝術。它和其他社會科學不一樣,與營銷人將銷售做為營銷的終極目標一樣,他們把征服女性作為唯一目標。落實到具體戰(zhàn)術,泡學實踐者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這個目標而服務的。他們往往連續(xù)不斷,甚至多線程并行地去追求女性,而且對此樂此不疲,永不停止。
泡學的核心要素就是男人要有自信,和美女交往時決不能自卑。所以,要想成為泡學達人,第一步當然是要建立自信。這一點對于那些不太自信而又天生懦弱的營銷人同樣需要。
街頭搭訕:泡學就是一門建立自信的學問
在泡學達人眼里,泡學的本質是把泡妞當成一項事業(yè)來經(jīng)營。所以要講求效率,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投入,經(jīng)歷盡可能多的美女。網(wǎng)絡流是一種不得已挫男之變通——用即時聊天工具花費大量時間去接近交往,然后在現(xiàn)實中見面確認——把篩選工作放在了最后,廢品率激增,效率低下。
不過,由于網(wǎng)絡交流的成本很低,連咖啡都不用買,所以說QQ是適合挫男經(jīng)濟基礎的泡妞手段。事實上,這也正是許多營銷達人所不屑的。那種只會抱著電話撞大運般希冀促成訂單的營銷人員與QQ泡妞挫男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除了底子薄、不自信外還特別的懶。
比如從事酒水銷售的營銷達人就需要讀懂酒店終端里每一個關鍵人物的心。你不但要洞察到老板娘對產(chǎn)品利益的訴求;還要兼顧到老板對產(chǎn)品品牌與店面形象的般配要求;既要照顧到前廳經(jīng)理對促銷禮品的渴望;還不能忽略服務員的單支提成比例。當然,如果你能讓小姑娘每個月賺到足夠的零花錢,還能順便夸一下她五官的某個部位長的特像范冰冰或趙微,但皮膚卻比她倆都好的話。那你基本上就不用擔心你的產(chǎn)品在此店的銷量了。不過,同樣的贊美如果用在見識和氣質均要高出一截的老板娘或是前廳經(jīng)理身上,你得把范冰冰、趙微的名字改成張曼玉或是徐靜蕾什么的。
能否讀懂每一個關鍵人物的心,是衡量營銷達人是否熟練掌握泡學營銷的重要標準。把泡妞做為畢生追求的泡學理論,因為包含了純功利主義的人際交往意圖,所以看上去多少有些邪惡。
但這恰恰是營銷學上最需要的。上升到戰(zhàn)略層面,如果企業(yè)的高管和研發(fā)人員能進而讀懂每一個消費者的心,試想這樣的企業(yè)與產(chǎn)品就象掌握了泡學秘芨的泡學達人一樣在任何市場上都將無往而不利。
雖然冷讀術能讓泡學達人在瞬間贏得美女的信任,但要想最終抱得美人歸,還需靈活運用泡學的又一重要理論——貓繩理論。
貓繩理論:持續(xù)小量引誘,象貓咪追逐繩子
雖然在泡學理論里還有諸如故意穿戴非常顯眼的衣物或配備,以便在人群中顯得突出,從而引起女人注意的“孔雀理論”;提升自身價值,展現(xiàn)技巧或特質,把其他較遜色男人比下去的“展示價值”;還有為了避免因為盯得太久而嚇跑女人的“三秒法則”。
但在泡學達人看來,這只是泡學的前奏。關鍵是在接下來的交往中,如果你能讓目標美女做到像《非誠勿擾》中的舒淇迷戀方中信那種程度,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泡學達人。不過,最后也要避免出現(xiàn)小姑娘千里迢迢跑到北海道跳海殉情的事情發(fā)生。
貓繩理論的核心是把“誘餌”保持在女人可及范圍之外,持續(xù)小量引誘并讓她中計追逐,象貓咪追逐繩子。許多營銷人員會說,這不就是銷售過程中慣用的促銷伎倆嗎?持續(xù)的不間斷的促銷豈不陷入不促不銷的死循環(huán)?
在營銷達人看來,泡學中的貓繩理論與一般人通常理解的促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人總是把娃哈哈的成功歸結為聯(lián)銷體協(xié)議約束下渠道價差利益合理分配的成功,其實這些人只是看到了娃哈哈營銷模式的表象。如果純粹靠那點兒可憐的價差利潤,素有名牌殺手之稱的廣大鄉(xiāng)鎮(zhèn)二批商恐怕早就將娃哈哈踢出了農(nóng)村市場。事實上,娃哈哈只所以在三、四級市場稱霸多年,至今仍無人可及,靠的就是泡學理論中的貓繩理論。
如果你熟讀過宗慶后每年親自手書的數(shù)十份銷售通報,如果你親身在娃哈哈的渠道鏈條中碾壓過,你就會領悟到將“誘餌”保持在目標受眾可及范圍之外的深刻用意。
在正常的價差利潤之外,娃哈哈每個月都會從銷售額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用于二批商的激勵,但決不是按二批商當月銷售額進行簡單的返利,而是諸如鋪貨獎勵、終端支持等能促進并提升產(chǎn)品競爭力的促銷方式。同時,根據(jù)當前銷售進度和下步銷售預期需要,不定期再提取相應費用用于城市分銷商、鄉(xiāng)鎮(zhèn)批發(fā)大戶及重點終端的激勵措施更是層出不窮且決不重樣。也就是說這個月或這一時期的銷售政策與下個周期的銷售政策沒有任何可比性,你永遠都不知道宗慶后接下來將會打出什么牌,但你知道一定有張牌是你需要的。
與大多數(shù)產(chǎn)品不促不銷,一促就死完全不同,娃哈哈的促銷策略更象是泡學里的貓繩理論,讓目標受眾中計追逐,而不是待價而沽。無獨有偶,中國移動的王建宙以及平安保險的馬明哲也深諳此道。所以說,做營銷到了宗慶后他們這份兒上才真正稱得上是營銷達人。也難怪,當朱新禮欲將匯源當做一頭該出槽的豬賣給可口可樂的時候,營銷達人宗慶后卻在盤算著怎樣將達能踢出娃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