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用他的《獨唱團》表明,世上還有一種慢公司,它始終圍繞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去設計產品或服務。雷珂投資董事長談韓寒的創業。
2010這一年中,有兩個“團”字在我耳畔唱響不絕,余音強勁,一個是“團購”,另一個是《獨唱團》。兩‘團’風牛馬不相及,所謂行業規模、商業模式都全然不同,卻有一點相似:看上去那么簡單的事,別人怎么弄也沒成,他們弄成了。
2009年4月,韓寒宣布要辦一本青年知識分子雜志;2010年7月6日發行首日,卓越上的《獨唱團》訂購,則在10小時內就成為網站銷售榜首;2010年7月8日,《獨唱團》上市兩天,出版方給出的數據是:首印五十萬冊在兩天內被經銷商一搶而空。
而后,采訪者問:當購買《獨唱團》跟購買iphone4一樣成為時尚,文藝雜志變成時髦裝飾、泡妞圣品或裝B工具。它和《知音》放在一起爭奇斗艷。黑社會小弟和商界大腕都同時在閱讀著它。你最不希望哪一類人成為《獨唱團》的讀者?如果把你心目中的讀者設想成一個人,他可能具有何種特質?
韓寒:無數人問過我,你的讀者的定位是怎么樣的,我說,我從來沒有定位過讀者,無論文強還是許文強,都可以讀這本雜志,當然,第一期大家是看熱鬧,留下的才是真正的讀者。
這是一個典型的韓式回答,有一貫的玩、弄文字的幽默。當然若換一種風格來設計這個問題,有助于我們探討這個事情的本質:問“你的目標用戶是誰?你預計的市場規模?你的商業模式呢?”
《獨唱團》似乎沒想過融資,韓寒也從沒認真回答過類似問題。一本名字別扭的雜志,一種土得掉渣的營銷方式(限量版的書里藏上黃金葉,對“書中自有黃金屋”最‘原始’的解釋),一個反潮流的簡單到幼稚的商業模式(純賣書,無廣告),竟然制造了現代中國雜志出版史上的商業傳奇,是嗎?不是嗎?
文藝評論家殷謙評價這個被自由知識分子著力打造的精神偶像韓寒:“他何以筆墨橫飛,風檣陣馬?這就是天賦,文采是他生來俱有的東西。其實也不盡然,真正讓讀者震撼的是他的新奇怪異的思想,還有他那些讓‘保守派’們感到不可思議的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觀點和立場。”
那么,是不是韓寒的社會影響力就可以完全詮釋了《獨唱團》的成功?
讓我們來隨便拿來一條微博改編一下,杜撰這樣一個場景,然后再端詳這個案例,如果它可以算作一個商業案例的話:
“微博時代一切從簡:跟大家分享下,我們《獨唱團》的控股公司SingInTheTeam.com剛完成一輪3500萬美金融資。自信資本,銀沙江創投為本輪投資者,高興資本提供咨詢。感謝大家支持。希望我們的團隊以此作為"唱得更好"的鞭策,為全球X民提供更好作品與服務。期待與更多中國XX攜手在全球XXX舞臺綻放。”(上述機構純屬虛構)
富有或寒酸,張揚或低調,你喜歡那個獨唱團?再換個話題問:“愛簽售,愛講座,愛時尚聚會,愛頒獎典禮,愛寫劇本,愛上電視秀的唐X”,或者“不參加研討會,不剪彩,不參加演出,不參加電視專訪,不寫約稿,不演電視劇,不給別人寫序的韓寒”,你更喜歡那個?
我相信一定有人喜歡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