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化就是背水一戰
訪珠海格力電器(000651)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董明珠
專業化:格力“自斷后路”的做法
《中國經營報》:到目前為止,你如何評價格力的專業化道路?
董明珠:其實很多人問過我,格力只是單一做空調業務,你們是不是已經碰到了天花板?我想未來至少5年乃至10年,格力仍然會堅持空調專業化的道路。
我覺得格力的發展沒有天花板,格力堅持專業化是因為這個領域還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基礎問題需要研究,只要這個企業技術不斷地升級,他的市場就永遠有前景。過去20年間,格力空調從家用空調延伸到商用空調,已經做到了600億元銷售規模,我覺得商用空調領域我們還可以增加300億元、400億元銷量。在技術研發方面,格力空調的能耗比同行節約30%,我們現在研究是否可以將空調壓縮機變得更小,甚至不再需要室外機——就像臺式計算機發展為筆記本電腦那樣,那將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專業化與格力的定位有關,我們的目標是在全球空調業中成為領導者,因此產量、技術必須是領先的。
從某種角度看,專業化是格力“自斷后路”的做法。對那些搞多元化的企業來說,一類產品失敗了,還有其他產品可以補進,但格力不行,如果空調我們做不好,消費者不買賬,我們就會全盤皆輸。
《中國經營報》:你一直強調支撐格力一直走專業化道路的動力是核心技術,但像空調、冰箱這樣的白色家電產品,技術相對比較成熟。而且在很多人眼中,中國制造更現實的是強調應用,因為國內制造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相對有限,你怎樣看這個問題?
董明珠: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最終要體現在技術突破上,如果沒有技術突破,還是像過去一樣依賴于別人的技術,或者是模仿,甚至簡單地買一些核心部件回來自己組裝,就不能實現真正“創造”的意義。
一個企業要生存必須要有研發,否則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格力去年在研發上的投入是30個億,在家電行業甚至國內許多行業中都遙遙領先。
古語說“吃虧人常在”,格力一直堅持吃虧精神。格力空調通常比別的品牌重幾公斤,銅7塊錢1公斤,5公斤就是幾十塊錢,格力一年賣上千萬的空調,你算算成本會比同行高出多少?要做百年企業,產品質量一定不能打折扣。因為我們選用的材料好,格力的空調掛在外面就不會生銹。所以還是那句話,吃虧人常在。
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強調自主創新,我覺得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前進方向,而這個規劃的落腳點是每個企業要承擔起責任,義不容辭地站在自主創新的行列里面去。回顧過去,由于中國制造業不能掌握核心技術,不能自主研發,使我們變成了一個純粹的加工廠。所以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提出來要騰籠換鳥,我們在基層感觸是最深的。對于格力來說,正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技術,不依賴別人,使得我們的品牌得到了提升,而且在金融危機那一年我們的利潤稅收增長了45%。由此可見,自主創新對中國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經營報》:堅持專業化實際上也意味著你將放棄許多。格力近幾年去外地建廠,應該有很多進入房地產市場的機會,格力為什么不做?
董明珠:很多人曾經動員我說,你做空調干嘛,一臺才賺幾百塊錢,做房地產一夜就賺多少億。我說那個錢不是我賺的,我就是勞苦命,就干這件事(笑)。不去做別的產業,是因為我們在空調這個領域里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去研究,真的要靜下心來,沉得住,不眼紅,不急躁。
國際化:先有市場再有工廠
《中國經營報》:成為全球空調業的領導者,僅有中國市場顯然是不夠的。近些年出現了許多以國內企業為主導的跨國并購,也出現了很多管理方面的問題,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