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各種制造成本的上升以及資源短缺,中國制造的升級已經勢在必行,只有找到基于高成本基礎上的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中國制造才能繼續生存和延續。因此, 選擇什么空間進行升級、如何升級已經成為中國廣大的制造型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本期專題《改寫中國制造的定義》就是想沿著技術、品牌、跨界、供應鏈整合4個方向,探索升級途徑。
請看《改寫中國制造的定義 》
迫于家電連鎖賣場的利潤擠壓,格力空調自建渠道。無奈之舉竟成了行業內獨特的渠道模式,強有力的終端控制保證了格力較高的利潤率。但隨著家電連鎖企業的擴張,原本建立在三四線城市的格力專賣店也面臨壓力,同時在一線城市的弱勢市場如何拓展渠道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格力空調對渠道的控制能否成為行業內模仿的榜樣?是否已經渡過了它的“黃金期”,家電制造企業如何能通過供應鏈上的作為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請看《格力自建渠道掌控終端市場》
本行業市場空間有限時,很多企業都會想到去跨界經營。“跨界”怎么跨,跨到哪兒?是投資毫無業務相關的高利潤行業,還是在供應鏈上下游找尋“共同點”?不同企業有不同的選擇。拿中藥制造行業來說,生產“藥酒”等保健類商品已經算不上真正意義的“跨界”,只是產品功能性開發的結果。而涉足化妝品等日化行業成為這些藥企追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共同選擇。在品牌堆積如山,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的日化行業,藥企能否殺出一條血路,如愿賺到錢?在共同的目標市場中,如何撬動原有強勢品牌的地位,同時打敗競爭對手?
請看《同仁堂跨界“藥妝”》
15年,中航三鑫從一個年產值1300 萬元的小玻璃加工廠,如今已發展成為年產值23 億的上市公司。從幕墻工程轉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高端特玻業務,技術、資金、人才對于中航三鑫都是一道道坎。他們是如何敏銳地抓住市場機會,實現向特玻產業鏈的成功轉型?
請看《中航三鑫:崛起中的特玻新貴》
身處一個完全市場競爭的產業、一個外資大牌洶涌而入的行業,上海家化在一度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依靠著品牌的成功經營,借助旗下佰草集、六神等品牌的集體發力,在日化行業實現了突圍,完成了企業升級。他們在品牌方面的成功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請看《家化騰飛 功在品牌》
延伸討論一:“中國元素”是“中國品牌”的最好注腳嗎?
除了上海家化與同仁堂化妝品,云南白藥牙膏、創口貼也采用了打傳統文化牌的方式取得了高端市場的成功。親愛的用戶,您認為,中國企業在從制造轉向打造自有品牌的過程中,突出中國元素,打傳統文化牌是否是最有效的方式呢?您的企業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呢?
延伸討論二:家電企業,自建渠道好還是依靠銷售商終端好?
格力自建渠道就不受制于國美終端的限制。俗話說,行業有分工,術業有專攻。對于并不擅長渠道運作的企業來說,與專業的渠道商去競爭,難度可想而知。 對于中國的企業家們而言,制造型的企業,到底是自建區渠道好還是依靠銷售商的終端好呢?
延伸討論三:藥企跨界藥妝,是跟風還是必要?
中醫藥制造企業紛紛將戰火燒至化妝品,而且都打“藥妝”牌,但至今沒有一家具有相當的品牌和市場,藥企跨界藥妝,是跟風還是必要?能否免于“輕輕地來、輕輕地走,不帶走一片云彩”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