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企壽命不長,是眾所周知的事。在這里,我并非要揭已故企業的傷疤,只是希望活著的企業能活的更長。當我們走過荒草縱生的舊地,當我們駐足于物是人非的樓前,我們能體會到每家企業倒下時的悲壯,會痛心地思考這是為什么。
一、長期高燒不退---脫水死
我們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那一陣子,市場上商品短缺,但購買需求增長,企業只要有生產都會掙錢,膽子越大產的越多就掙的越多,這種過渡機會誤導了一些老板,讓他們誤以為企業掙錢本來就是這么簡單。這種“產的越多就掙的越多”的邏輯,是一些老板對市場的錯誤認識,而且這種認識促使了老板盲目增加投資,利用當時各種寬松環境,在短時間內將企業做成大而全,奔命于搞多元化、搞一條龍、成立集團等等。再加上這階段產品好銷,利潤也高,企業根本不在乎什么“管理效益”,有些老板幾乎是置企業管理于不顧,當時就有許多企業老板興奮地將自己正在讀小學的兒女拉進企業,理由就是“錢都這么好掙還讀什么書”,對企業內部發生一些如拿回扣或貪污等腐敗現象,也是采取“養饑餓的老虎不如養快吃飽的老虎”的放任態度等等。總之,老板認為錢會一直這么好掙,市場會一直如此美好,企業也會一直如此美好。
這些企業只擴張不夯實,實際上是一直處于高燒不退狀態,表象的繁華與內部的虛弱形成極大的反差,此時的企業根本沒有抗風險能力,而老板卻自我感覺良好。一旦政策、金融、市場等不管哪處刮起不測風云,都會引發這些企業暴病而亡。
二、組織功能紊亂---衰竭死
有個老板,在創業初期十分理性,選項準確,發展穩健,在不久的時間里,其下屬就擁有多家機構。在下屬機構增加的同時,公司的日常事務自然也不斷增加,這時老板的職能不僅沒有調整到駕馭全局和總體控制上來,反而陷于日常事務中,老板天天都在解決企業里不斷發生的顯而易見的小事,而無法顧及下屬機構的一些重要的事,這些重要的事久拖未決之后,只好由下屬機構的主管蒼促處理,一段時間過后,這個老板根本不知道下屬機構哪個贏利哪個虧損、公司資金狀況、資金流向、下屬機構都在忙些什么等等大事及重要的事了。
在老板對全局失控以及下屬機構各自為陣持續一段時間以后,公司在管理、資金流動、產供銷、外聯等各方面都表現的異常活躍,但這種活躍是公司經營失調后發生的劇烈振蕩,是一種已經無法保持相對穩定的混亂現象。這時老板試圖挽救頹局,頻繁進行機構重組拆分、項目上下馬、投資增減改變、資金調配改變等大事,決策表現的很隨意,實際上是已經難以控制不得已而為之。到最后,企業的大事小事都千絲萬縷般糾纏在一起,取舍之間,對錯的界限已經模糊,做一件大家認可的事,也會給其它方面帶來巨大損失,糾正一件錯誤的事,同樣也會給其它方面帶來不小犧牲,企業里的任何事,做或不做都難以定奪。
企業的這種表現,已不是生命力強的象征,而是垂死掙扎的癥狀,這種癥狀終將導致企業疲憊進而衰竭,不治而終。
三、經營管理凝固---窒息死
有一類企業幾經發展之后,一切就固定了,固定的組織架構、固定的管理模式、固定的管理班子、固定的崗位設置、固定的辦事流程、固定的規章制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