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營企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中小民營企業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也制約了許多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大做強的民營企業并不多。筆者認為,中小民營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必須從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企業家能力創新四方面進行改進。制度創新:變“單邊治理”為“雙邊治理”
中小民營企業原有的企業制度總體上看是以“單邊治理”為特征的。無論是產權關系、治理結構還是組織框架設計,都是建立在資本強權的基礎上,企業處于非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絕對控制之下。
所謂“雙邊治理”結構,是指企業由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共同治理,其特點就是各種要素的所有者作為平等的交易主體,通過自愿締結的合約分享企業的控制權。例如,一些民營企業可能會聘請有豐富管理經驗的職業經理人加入到原來由家庭成員把持的核心管理層,把經營管理的大權委托給職業經理人,并利用股份或股票期權對其進行激勵。雙邊治理結構致力于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效能,這在企業對知識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顯得越來越重要。
交易成本學派將企業解釋為由各類資源所有者締結的市場合約,企業是市場里節約交易成本的組織。科斯等人所說的各類資源所有者顯然不僅僅是指股份的持有者,而是企業內部的各種利益相關者。由企業內部的各類資源所有者自愿締結的合約可以節省交易成本,或者說可以提高市場效率。因此,中小民營企業要探索建立以利益相關者為導向的產權關系,即將財產的所有權、控制權或剩余索取權在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分配。這種分配主要發生在企業內部的利益相關者之間,但也不排除有些企業會將外部的利益相關者納入考慮范圍之內。
管理創新:變經驗管理為科學管理
企業的家族化管理模式使企業具有明顯的個人化特征和對環境較強的依賴性,企業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弱小,這正是民營企業管理創新的重點。
一是重視戰略管理。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格局,中小民營企業必須具有戰略眼光,在符合和保證企業使命的條件下,在充分利用市場存在的各種機會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通盤謀劃,確立企業與環境的關系,規定企業從事的事業范圍、成長方向和競爭對策,合理調整企業內部機制,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
二是建立集體決策機制和專家咨詢機制。集體決策和專家咨詢,既有利于決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利于調動高層主管的積極性,強化企業對他們的認同感,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三是采用職業經理人制。企業管理是一項既有理論底蘊又極具技術性的職業,屬“精英職業”,要把企業交給那些具有管理、技術、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的人員來管理,從而有效整合各種資源,使資源不斷增值,提高企業競爭力。
四是實行人本管理。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視人的作用,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一個成功的企業不僅在于能夠吸引人才,穩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斷創造人才。為此,民營企業要把人才的培訓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完備的教育培訓體系,實現教育培訓的制度化。同時要重視對人的激勵。
技術創新: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當今市場上企業的行為具有趨同性,企業間的競爭大多為低層次的價格競爭。 投稿/約稿/頻道合作/廣告投放 固話:010-62298476 EMAIL:mengxianghui@hc360.com 聯系人:孟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