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某食品企業2009年初因為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出口嚴重受阻,大量產品積壓,工廠一度限于停產。2009年春天開始發力國內市場,靠過硬的產品,在國內市場有所起色。而年末,出口開始出現轉機,而國內市場供貨再次被中斷。剛剛發展的代理商,對此怨聲載道,國內市場一度陷入混亂。
象這樣被迫出口轉內銷的出口型企業,在中國為數不少。對于他們,做國內市場是迫于壓力,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其實做國內市場是戰略選擇,而不是臨時策略,中國大多數出口企業應該制定長期的國內營銷戰略。
出口企業大多在為國外品牌打工。中國很多產業在國內甚至國際產能都遙遙領先,中國是制造大國,而非品牌大國。除少數企業擁有核心技術外,很多企業都淪落為國外品牌的貼牌商,都在為國外品牌低價打工。
國內市場應當是中國企業的戰略選擇
中國十佳策劃機構——合效策劃認為,表明上看來,金融危機造成了中國出口受阻;其實暴露背后的實質是,中國企業沒有掌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品牌。盡管這幾年,金融危機影響了國外采購量,再加上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和國際貿易爭端等因素,讓中國出口型企業連連受挫。但是,這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國企業沒有掌握市場環節中的核心關節。
從大環境看,中國市場是全球最活躍的市場,需求量大且持續攀升。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部分,市場不中國化,就很難國際化。全球資本和知名品牌都在進攻中國市場,事實上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很多全球知名品牌的最主要的利潤貢獻源,比如安利、微軟、寶潔、卡夫等。如果中國企業放棄國內市場,在戰略上是一大失誤。當中國出口企業服務的國際品牌牢牢的占領中國市場的時候,中國企業不得不淪落到繼續為這些國際品牌在中國打工的可憐地步。
從企業內部看,出口型企業只有真正“國內和國際兩條腿走路”才不會受制于人。畢竟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而籃子什么時候有意外自己又無法把握,這樣的風險實在太大。看到國家提出由“中國制造”向“品牌中國”過渡的戰略方向時,企業必須牢牢把握這一契機,通過品牌提高企業的利潤。如果再晚幾年啟動國內市場,可能國內企業或國際品牌都不會給我們留有機會,到時候競爭難度將更大,競爭成本至少要增加幾倍。山東的龍大、鳳祥、好當家等企業,也曾有過階段性不重視國內市場的經歷,但在經過多年的挫折后,又重新回到重視國內市場的路上。雖然走的比較艱難,但畢竟在山東省內甚至國內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值得山東出口型企業學習。
企業只有品牌和管理是自己不貶值的核心資產。山東范公酒業的總經理李曉明說,工廠越建越不值錢,而品牌越做越值錢。眾所周知,可口可樂的總裁曾說過,假設可口可樂的廠房一夜之間燒光,第二天可口可樂照樣會成為可樂第一品牌。這就是品牌的價值。如果中國企業再看不到這一點,只能讓自己的“國際打工仔”的身份越陷越深。中國出口型企業做品牌必須首先啟動國內市場。
金融危機敲響了出口型企業警鐘
金融危機不是中國出口型企業轉內銷的根本原因,而只是一個導火索。相反,它為我們的企業敲響了警鐘,再也不能沒有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