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被聯合國定為“國際森林年”,主題為“森林為民”。在此背景下,全世界都在探討如何合理使用和優化森林資源,同步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作為森林覆蓋率年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近些年來在林業發展上也在不斷探索,森林分類經營策略的實施和“東擴、西治、南用、北休”戰略格局的劃分使得中國一躍成為全球人工林最多的國家,并相輔相成地間接保護了天然林資源。
分類經營,科學發展人工林就是保護天然林
森林的分類經營指的是用較少的林地資源提供盡可能多的森林產品與服務。通過大力發展商品林,進行定向培育,走營林與加工相結合的道路,以人工速生材、小徑材替代天然林大徑才生產林產品,已成為世界林業可持續發展和培育森林資源的趨勢。對天然林和生態公益林實行禁伐的絕對性保護或者將天然林與人工林的發展固化對立都是過于極端的想法。森林是可再生資源,它的優、劣和消、長都是動態的。森林經營實踐證明,只有經過科學經營的森林它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才能更大化的同步實現。
林業科研單位的研究也同樣表明,目前中國天然林保護發展勢頭良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漿紙人工林的興起。人工林現已作為木材消耗的最大來源,充分利用有限的荒山荒地等適宜營林的林地資源,通過短輪伐期經營,提供充足的木材產品,替代人類采伐破壞天然林的行為,使得天然林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與發展。
以海南省為例,為了更好地實現天然林保護,該省一方面致力于解決天然林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另一方面也通過開展科學造林運動,調整和優化林區經濟結構,廣辟就業門路,妥善解決林區職工生活問題。從而在根本上遏制生態環境惡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終實現林區資源、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根據海南省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工作會議介紹,截至2010年底,海南省天保工程區的森林覆蓋率從1997年的66.5%增加到2010年的84.1%,森林蓄積量從1997年的3724萬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6363萬立方米。曾經遭受破壞的林相已基本恢復熱帶天然林的原貌,面臨斷流的溪流重現了潺潺流水,野生動植物明顯增加,一些幾乎滅絕的物種逐步繁衍,森林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水源涵養能力增強,生態屏障功能明顯提高。
漿紙企業致力于林木資源主動培育
作為林漿紙一體化的探索者,APP始終將海南作為重要實踐基地,積極配合海南省生態環境的建設,嚴格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合法營林,科技營林。截至目前,APP(中國)旗下海南金海漿紙在海南營林面積達110萬畝,提高海南森林覆蓋率達兩個百分點以上;同時在科技營林思想指導下,不斷開發優良品種,開發出包括桉樹、馬占相思樹和木麻黃樹等多種樹種。
在營造速生豐產林的同時,金海漿紙也致力于保護森林資源。金海漿紙承諾,禁止采購來自于原始森林木材,并要求漿廠在其木材供應鏈中剔除任何來自具有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熱帶雨林木材。在木材采伐完成后嚴格依法調運,在當地林業行政管理部門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木材運輸證、植物檢疫證并進行木材檢尺后,按照一車一證在規定時間和路線進行木材調運。
金海漿紙在海南的漿紙林,對洋浦地區周邊及原住民、社區帶來重要影響。依靠營造人工林的建設,當地多方面受益:不僅可以從土地出租中獲得租金;而且可以從育苗、定植、管護、砍伐、運輸等育林護林中獲得勞務收入;同時變“砍樹賣錢”為“種樹賺錢”,變“刀耕火種”為“科學種植”,改變落后的生活生產方式,為當地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為當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過去20年間,通過大規模生態投資,已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從森林赤字轉向森林盈余,迅速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綠色產業。目前,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96億公頃,居世界第五位,人工林達到60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總量1/3。
然而即便如此,隨著對林木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木材用量的40%還是依賴進口。在《造紙業“十二五”目標與政策》中,國家發改委官員也提到:原料已成為造紙工業的核心問題,“十二五”期間,繼續完成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將“十五”規劃及《2015年轉向規劃》所提出的配套500萬公頃原料林基地這一目標堅持到底。
科學發展人工林,提高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將有效緩解在原始林和有保護價值的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產木材的壓力,避免天然林地被征用為商業用地。相比不作為的天然林絕對保護,這是更為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