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為2011年全球經濟獎得主合影。左三為諸立力,左一為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左五為美國前財長、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
右圖為全球經濟獎獎章正面。
6月19日,德國北部知名港口城市基爾市政廳的大廳內坐滿了來自當地和世界各地的政界、學界和商界名流,參加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舉行的全球經濟獎頒獎典禮。中國香港第一東方投資集團董事長諸立力與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和美國前財長、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獲獎。這是第一個中國人獲此殊榮。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斯諾厄在致頒獎詞時說,諸立力是市場的先驅者,在投資者和市場之間、在政府與政府之間、在各種文化之間和各個大陸之間發揮了橋梁作用。他在介紹諸立力的各項投資活動時特別指出,諸立力在市場的開放進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諸立力1957年出生于中國廣州,早年留學英國,1988年在香港創立第一東方投資集團,在內地投資100多家企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諸立力就不遺余力地倡導“中國直接投資”理念,1991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擔任會籍委員會主席及上市委員會副主席期間,倡議引入優質國有企業在香港上市,成功地推動了國企在香港發行H股業務的發展。他還利用其擔任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常務理事會理事等國際社會職務,為中國的對外開放與合作做出了很大貢獻。此外,他還在劍橋、牛津、哈佛、耶魯及倫敦大學等西方知名學府擔任校董或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為中國與西方的教育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努力。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是一所全球知名的世界級經濟研究智庫,從2005年開始頒發全球經濟獎,其獎勵對象是以遠見卓識為世界開放型的市場經濟社會作出貢獻并特別關注社會公正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諾基亞前首席執行官奧利拉、保時捷前首席執行官魏德金、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等人先后獲得此獎。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德國石荷州州長卡斯滕森、德國聯邦議會議員和石荷州議會議員代表等政界、學界和商界代表300余人出席頒獎典禮。
頒獎典禮后,諸立力先生接受了《國際金融報》記者的專訪。
《國際金融報》:請您談談獲獎后的心情。
諸立力:我作為第一個獲得此獎的華人,非常高興。我認為,獲獎主要是因為中國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就,現在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地位已舉足輕重。
《國際金融報》:您認為您個人的哪些努力得到了認可?
諸立力:這可能包括我們集團的投資業務,也包括我對教育、文化和國際交流的重視。我不僅參加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常務理事會,在國際商會任職,而且也擔任哈佛、耶魯、牛津、劍橋及倫敦大學的校董或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國際金融報》:您為中國參加達沃斯論壇和主辦夏季達沃斯論壇做了很多工作,能否詳細談一談?
諸立力:我擔任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常務理事會理事,還兼企業領袖委員會的副主席。10年前,我提出由中國主辦夏季達沃斯論壇,得到了論壇主席施瓦布和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的支持,我并提議夏季達沃斯論壇永遠設在中國。當時,一些亞洲國家的心理還不平衡,但我強調中國在亞洲的地位舉足輕重,還是說服了他們。
《國際金融報》:第一東方投資集團的最新投資項目是什么?
諸立力:我們與全日空合作,在日本成立了首家經濟型航空公司,取名“Peach”,中文名還沒正式確定,可能會叫“鴻圖”。這是第一家外資在日本參與的航空公司,也是按日本法律獲得的最高限股份,即33%的股份。計劃今年11月空客320將到位,明年2月首航,運營路線是大阪到札幌、福岡、首爾等地,將在日本創造1000個工作崗位,下一步業務開展到中國,也借此促進中日民間交往,對雙邊關系發揮作用。為此項目已投入6500萬美元。
《國際金融報》:您能否再介紹一下國企在香港當初上市的情況?
諸立力:1991年我第一個到北京代表香港聯合交易所提出優質國企在香港上市,得到有關部門支持。經過兩年多研究,1993年,有6家國企在香港發行“H”股。這些年,國企在香港上市的情況非常好,現在中國資本市場也比較成熟。我認為,國企上市是100多年來最大的創新,而我很高興是這一創新的發起人。
《國際金融報》:你們在內地的投資情況如何?
諸立力:我們在內地有130多個項目,遍布40多個城市,我們投資的對象當初都是中小企業,現在其中很多是所在行業的佼佼者。近幾年,我們為中國內地企業“走出去”設立了多個平臺,在中國香港、中東、海灣地區和歐美都有。我認為,中國內地企業不一定要收購、合并外國企業,因為這在很多情況下不可能,但可以以參股的形式,打開銷售、技術網絡。
《國際金融報》:您在外國名校任職,發揮什么作用?
諸立力:我在倫敦大學任校董,是第一個非英國居民擔任校董。在牛津、劍橋、耶魯等大學,擔任顧問委員會委員。主要是利用這些職務鼓勵他們增加對華交往。
《國際金融報》:去年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時,您的公司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英基金,具體情況如何?
諸立力:此前我們投資了5000萬英鎊,主要是參股英國的中小企業,協助它們在中國發展。所以,去年11月成立中英基金,總額5億美元,我們投資了1億。這次頒獎典禮期間,也有不少德國與會者希望成立類似的中德基金,主要是希望降低德國中小企業到中國投資的風險。
《國際金融報》:您還有什么打算?
諸立力:我認為,中國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要非常珍視。我希望今后對中國與國際的合作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