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糧集團提出了“全產業鏈”戰略,中糧肉食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原飛近日在第三屆食品安全論壇上接受中國經濟網專訪時表示,很多食品安全問題最大的原因是上游太分散,食品安全要把好源頭關,而全產業鏈模式將把控源頭作為實踐食品安全的有益探索。
主持人:據了解,中糧在2009年提出了全產業鏈概念,請問中糧在全產業鏈模式下如何把控食品安全?
張原飛:中糧肉食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全力貫徹中糧集團提出的全產業鏈戰略。目前,肉食公司從飼料、養殖、屠宰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冷鏈物流這幾個環節發展肉食產業。目前行業內能夠貫徹這種全產業鏈的大型企業比較少,中糧集團在貫徹全產業鏈過程中首先控制好源頭,目前中糧在華中、華東與華北三個區已建設59個自養養殖場,到今年年底,這59個自養養殖場可以出欄生豬150萬頭,出欄肉雞3千萬只。在飼料方面,養殖場飼料基本來自于集團內部。中糧集團在飼料、原料、種豬方面有很好的控制,從而確保下游加工方面的食品安全。
主持人:全產業鏈模式在國外是否已經實踐過,是否成熟?
張原飛:在國外,全產業鏈的模式已經比較成熟。在全產業鏈模式下,上游養殖方面會有一些訂單農業,就是說大企業委托一些小企業去養殖一定數量的生豬、肉雞,然后進行定向收購,中糧也將去研究這些訂單農業的做法。目前中國出現的很多食品安全問題最大一個原因就是上游太分散,控制起來的監管難度非常大。國內規模以上的養殖企業不足70%且規模也較小,有數據顯示,在我國所謂的規模養殖50頭生豬就算規模養殖,實際上規模還是很小,因此造成管理監控難度非常大。中糧希望在這三個區域建立示范養殖區域,引導農民與投資者發展規模養殖,從而實現從源頭上的把控。
主持人:在我國多數是中小企業從事養殖業,全產業鏈模式下,養殖成本可能會很高,而中小企業可能缺乏能力和資金,如果引入央企是否會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張原飛:養殖業是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企業應該對其發展做出很好的設計。做下游的企業要把好原料采購關;屠宰加工企業要把好采購生豬關,這些都關乎企業自律問題,如果企業自律做得好,整個食品安全就會把控得很好。每個企業的產品線有差異化,大企業有大企業的產品線,中小企業有中小企業的產品線,不管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能夠在市場中共榮。中國的食品市場更像歐洲,在國內將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存在,生鮮肉包括低溫肉制品都有300-500公里的地域限制,因此,在受到銷售半徑的限制的情況下,有特色的地方肉食中小企業將有較大的生存空間。
主持人:通過瘦肉精事件,我們發現問題都發生在源頭,中糧集團在把控食品源頭關是如何操作的?
張原飛:目前中糧的屠宰規模并不是很大,但是上游生豬與肉雞主要來源于自養部分,大概占總屠宰量的30%-40%;另一部分來源于規模養殖場,中糧會跟地方的規模養殖場簽約定向收購。因此,收購成本要比散收成本略高。但是,中糧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從企業的社會責任角度考慮,一定要把控好食品源頭關。
主持人:從規模養殖場進行收購原材料是否存在一定風險?中糧是否有一些具體的措施去把控這種風險?
張原飛:規模養殖場的生豬出欄都是有規律性的,也是有批次的。中糧對每個批次的生豬都會做抽檢;生豬到廠后,都會有不少于6-12個小時的靜養期;靜養之后會抽尿樣,檢測藥物殘留情況,如果遇到不合格的產品,中糧會做退回處理或者交到動檢部門處理,從而確保進入生產線的產品合格。
主持人:中糧肉食類產品也有自主品牌——佳佳康,作為集團十大業務之一肉食業務,中糧將如何在肉食品行業中做大做強?
張原飛:肉食品業務是中糧起步較晚的一塊兒業務,中糧選擇在這個時候進入肉食品行業,主要是因為這個行業已經出現了一些整合的機會,很多問題的出現也是整合機會的一個信號,在這個時候進入行業將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目前中糧的肉食品品牌是佳佳康,旨在為每一個家庭奉獻最佳的肉食品,讓大家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品牌的基本內涵。中糧希望在產品研發、品牌塑造方面做足功夫,加強與消費者溝通,讓消費者認識佳佳康這一品牌。在全產業鏈下能給消費者帶來安全、營養、健康、美味的肉食品,在北京地區中糧已經逐步開始與消費者進行溝通。
主持人:“十二五”期間,各行業都倡導技術創新,中糧肉食加工在技術創新方面有哪些想法?
張原飛:在包裝方面,中糧會根據城市家庭結構的變化,將包裝逐步小型化;同時將選擇更加環保的包裝材料,更加注重產品的原汁原味與營養健康,即便成本會相應增高;產品創新將是回歸性的創新,讓消費者享受更安全的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