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中華慈善獎”報告會上,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結合自身體驗,闡述了他對慈善事業的認識與看法。
宗慶后說,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首先需要全社會特別是先富起來的群體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娃哈哈是一家從3個人、14萬元借款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經過24年的不懈努力,已經成為中國最大、世界前列的食品飲料生產企業。201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49億元、利稅112億元,上交稅金45.7億元。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下,娃哈哈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成為鄧小平同志所倡導的“先富起來的人”。富裕起來的娃哈哈人,面臨著怎樣致富思源、回報社會這個重大課題。作為一名企業家,應該把金錢看的淡一些,把社會責任看的重一些。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現在掌握的財富最終都是全社會的。慈善事業是娃哈哈回報社會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一項崇高的社會事業,作為先富裕起來的群體,投身慈善和社會公益事業,不僅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自主選擇,也是“先富幫后富”的社會責任,更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關于如何開拓適合中國國情的慈善道路,宗慶后表示:應該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去理解慈善,走適合中國國情的慈善道路。許多人僅僅認為給有困難的社會弱勢群體捐錢捐物才是慈善,這種看法并不全面,一次性救濟雖然形式上很好看,也能吸引社會的關注,但效果卻無法持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當看到,雖然我國的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欠發達地區依然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簡單的金錢資助并不能幫助他們徹底脫貧致富。如果大家能夠下定決心、克服困難,到這些條件艱苦、基礎薄弱的地方去投資,同時帶去新技術、新設備、新觀念,讓當地的經濟逐步發展起來,讓更多的群眾通過自己的勞動脫貧、更有尊嚴地獲得財富,這才是企業家最大的慈善。
多年來娃哈哈一直堅持這一理念,投資重點始終放在我國的老少邊窮地區,先后在這些地區建了57家分公司,解決了上萬人的就業問題。目前,娃哈哈的員工收入已遠遠超過了當地的平均水平,這讓全體娃哈哈人感到由衷的自豪。當然,對處于急難險困、迫切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娃哈哈也一直在盡力給予扶持,迄今公司已為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直接捐助金額累計達到了2.87億元。
宗慶后強調指出:“慈善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應該讓慈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慈善不分老幼,應該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現在城市里的年輕人很多都是在優越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體會不到社會上的艱難困苦,心中自然也就缺乏慈善之念。因此,我們有責任引導下一代更多關心社會疾苦,為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在娃哈哈,我們非常注重讓年輕員工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前些年我們以我女兒的名字設立的‘馥莉基金會’,目前已經資助了不少公益項目。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下一代都能夠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和推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