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許是另一個“王安電腦”的故事。造就昔日山寨手機市場繁榮的幕后推手卻擱淺于3G和智能時代,被迫復出的蔡明介試圖扳回這一切。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正處在人生最大低潮中。
不同于臺積電張忠謀、鴻海郭臺銘與華碩施崇棠等,蔡的復出時刻不是經濟危機最慘烈時,而是陰霾已漸散去的2010年8月。其時他一手創立的聯發科發布黯淡的第二季度財報,同時對當年第三季度預期悲觀。
從蔡復出至今的8個月,聯發科表現未見好轉。它仍是以“山寨機幕后推手”聞名的亞洲最大芯片設計公司,但去年1134.63億新臺幣的全年營收同比下降1.56%,出現歷史上首次衰退。相比之下,從經濟危機中復蘇的全球半導體行業整體產值增長10%以上。以同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的全球最大晶圓代工企業臺積電為例,其營收同比增長41.9%,創歷史新高。
即便與聯發科自己的歷史相比,這個數字也很不好看—以前在這家公司,50%的增長率都太過一般,100%和200%才是正常;50%以上的毛利率和“臺灣股王”的稱謂更習以為常。使聯發科陷入“危機之后的危機”的,本質是其賴以起家的山寨機市場的過度競爭和即將到來的衰落,及其向3G和智能時代躍遷的障礙難以克服。
臉上線條向來剛硬、給人嚴肅感覺的蔡明介,曾在本刊記者面前拿出由聯發科芯片打造的品牌為“COSMOS”的手機,播放《大長今》和蔡依林的一些流行歌曲,其與山寨機關系之密切可見一斑。但曾盛極一時的山寨機如今面臨增長乏力和3G智能時代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參與2G這個成熟市場競爭的手機芯片廠商越來越多,中國大陸的展訊和臺灣的晨星等都以更低價格殺入,讓聯發科陷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鼎盛時期,山寨機芯片幾乎全部來自聯發科,但預計2011年,這一數字可能降至70%。
崛起的競爭對手不斷以低價產品和高薪挖人等手段侵蝕聯發科根基的同時,受限于員工分紅費用政策,人心浮動,不少研發團隊和高級主管出走—今年農歷春節過后,2010年底離職的CFO兼發言人喻銘鐸再度與聯發科老同事聊天時發現,又有不少人已經或正在考慮離職。業界都在好奇腹背受敵的蔡明介如何發起絕地反擊,但遺憾的是,從目前進展看來,他的努力成效不彰。
時運出盡
2009年以前,時運一直站在蔡明介這邊。他提出的“S曲線”、“一代拳王”、“贏家通吃”,都是解讀聯發科此前極大成功的關鍵詞。
“S曲線”描述的是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前中后三個階段。最初的臺灣芯片設計公司只有在一種芯片生命周期走到后期才能進入市場,大多以價格競爭為主。蔡明介帶領聯發科在1999年切入光驅芯片時,這一市場的“S曲線”才到即將大幅成長的中間段,正是最佳時間。
當時,飛利浦和松下等半導體整合組件制造商(IDM)已研發四五年,奠定了行業技術基礎。聯發科進而將光驅芯片從三顆整合成一顆,再加上臺灣的低成本制造優勢,聯發科很快成為市場份額50%以上的冠軍。
此前,臺灣芯片設計公司因為缺乏實力做更早期的技術研發,通常被認為只能充當“跟隨者”。但“S曲線”證明了誰最早發明和進入市場并不是關鍵,誰能最早達到規模經濟才最重要。因為產品往往進入生命周期的中間段后才在市場上極大鋪開,這時技術已不是絕對優勢,相比之下擁有更好彈性和效率的反而更容易勝出并賺得最大利潤。
|